老北京冰糖糖葫芦培训,冰糖葫芦培训_老北京冰糖葫芦

北京冰糖葫芦

▓ 萧伯秦

关于冰糖葫芦,伯秦有诗云:

山楂八颗串春秋,

南宋明清任传流。

闹市街头身影现,

冷园深处倩姿留。

王孙公子争相购,

闺秀樱唇轻启求。

山果酸甜津舌齿,

童儿老叟乐悠悠。

自动草稿

↑北京前门大街大栅栏立有老北京小商贩走街串巷叫卖冰糖葫芦的雕塑。

一位古稀老人,手持一串冰糖葫芦,如孩子般的兴奋、欢喜地吃着,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会说:这真是一位老顽童。

那被说的人,出你意料的就是我。

自动草稿

↑旧时走街穿巷卖冰糖葫芦的小贩

小时候,我就爱吃冰糖葫芦。五六十年代经常有卖冰糖葫芦小商贩,肩扛一根细长圆筒毛竹杆,竹杠一头缠裹着一个草垛,草垛上插满了一串串用冰糖炼制成的山楂果,走街窜巷吆喝着:卖冰糖葫芦啰……那悠长的喝声对小孩极具诱惑力,扯着大人要买来吃。父亲比较宠爱我,见有卖冰糖葫芦的总会从口袋中摸出来一角钱硬币或纸币主动给我买一串。

从事医务工作的母亲总是劝说我父亲不要买街上小贩的冰糖葫芦给我吃,说是不卫生,马路上风大灰多这糖葫芦上还不知有多少灰尘细菌,父亲总是嘿嘿一笑,也不辩答,见了卖冰糖葫芦的依旧买给我吃,我也从没因吃冰糖葫芦闹过肚子和胃不舒服,真是应了老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自动草稿

↑冰糖葫芦儿是儿童最爱的零食

女儿调到北京工作后,也把我们老俩口接到了北京,除了带我们游玩北京的名胜古迹,就是上馆子品尝具有京帮风味的佳肴美食:北京烤鸭北京涮羊肉、北京糟熘鱼片……挨家访遍,我却情有独钟地去品尝老北京的风味小吃: 老北京的驴打滚、老北京的豆腐涝、老北京烧卖等只要带上个老字的地方风味的小吃,吃得自由、爽快、可口,品的却是老北京的民俗美食文化。

日前,在北京劲松东街地铁口一家店中看到售卖冰糖葫芦,又唤起了儿时的口谗,忍不住上网查询哪家的老北京冰糖葫芦最好吃,直接从产家门市直营店购买品尝。

自动草稿

↑地铁站出口处卖的冰糖葫芦

老北京冰糖葫芦又叫糖葫芦,不仅是北京儿童爱吃,青年人也爱吃。你在旅游景点会经常看到一群群年轻人各持一串冰糖葫芦,边走边玩边吃,尤其是热恋中男女青年。这和南京青年男女喜欢吃烤羊肉串一样,是公园中的一道人文风景。

冰糖葫芦是具有传承性的民俗美食。北京是元、明、清的皇都,南宋被灭后,南宋原本皇宫药缮的山楂冰糖熬制方法流传到民间,演变成了用一根竹签串起的冰糖葫芦,糖葫芦在元、明、清三朝民间盛行,成为公子王孙、闺秀碧玉与儿童们爱吃的零食。

自动草稿

↑民国时卖冰糖葫芦的老人

民国则是冰糖葫芦鼎盛时期,糖葫芦作为北平风味小吃四处可见,随时可买,十分盛行。茶楼、戏院、街摊,还有沿街吆喝贩卖的流动小贩,特别是在庙会上,糖葫芦是倍受青睐,大放异彩,构成北平的一幅市俗图卷。

美国摄影家多萝西·格雷在她《穿过月洞门》的回忆录中记录着她对北平糖葫芦的印象,那是“用竹签插着浇过糖汁的、涂了蜜的红色水果”。引得西洋人纷纷品尝这又甜又酸的东方红果。

其实在清代、民国就有很多文人动笔写过老北京的糖葫芦。清代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就写道:“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葡萄、山药豆、海棠果山里红等物,蘸以冰糖,甜脆而凉。冬夜食之,颇能去煤炭之气。”民俗大家邓云乡先生在《旧京散记》中写道:“在那雪亮的电灯照耀下,摊子上摆着一层一层的,釉下蓝花的或五彩釉子的大瓷盘里,放着各种各样新蘸得的冰糖葫芦,在那里闪闪发光,泛着迷人的异彩。其中有红果的、海棠的、核桃仁的、山药的、红果夹豆沙的……品种繁多。”著名散文家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著名民俗学者董宝光先生在《京华忆往》中都有关于老北京糖葫芦的描述。

冰糖葫芦虽可以用各种果实为料,制作出不同口味,不同风味的糖葫芦,但以山楂果最为流行、普及。山楂的抗衰老作用位于群果之首,具有降血脂、血压、强心抗心律不齐。同时也是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良药,对胸膈脾满、疝气、血淤、闭经等症有很好的疗效。山楂内的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是一种抗癌作用较强的药物,其提取物对抑制体内癌细胞生长、增殖和浸润转移均有一定的作用。大人们也爱吃冰糖葫芦零食也就顺理成章。

网络查询显示,离我家最近的自产自销的老北京冰糖葫芦是潘家园店。离我家虽近,如在小区北门劲松东街打车要13元,坐8路公交也要乘二站路至武圣东里下车再回走几分钟,我干脆叫美团外卖送到家来,我也匆匆往家赶。

自动草稿

↑四家连锁店之一的潘家园门市店

我刚进家门,美团外卖小哥也很快就将两根冰糖葫芦送上门来,8元一根是的山楂冰糖葫芦,18元一根的是草莓冰糖葫芦,用专用的外包装纸套套着,给人卫生、干净的感觉。冰糖葫芦还带着温温的热,显然是现场制作刚出炉的新鲜货。

自动草稿

↑带着温热送到家的糖葫芦

一根长长的竹签上穿上八个红彤彤的山楂果,薄薄一层糖稀包裹着山楂果,似透明的冰凌结在果上,冰果上还又裹上一层半透明入嘴即化的可吃糯米纸,咬上一口山楂果,酸中带甜,甜中有酸,口味极佳,而且吃进嘴那薄薄一层甜甜的糖稀“冰凌”,被牙齿咬得咯吧咯吧蹦脆直响,老北京的冰糖葫芦还真得好吃。

南京夫子庙的冰糖葫芦我也吃过,没北京老冰糖葫芦制作出的味道,虽然都是用山渣、白糖为主原料,南北口味竟有如此差异,于是我一时兴起,吃完冰糖葫芦就立马加了店家微信,准备采访店家。谁知店家生意太好,忙得无暇接待,原准备当天以《老北京的冰糖葫芦》为题,写写潘家园这家老北京冰糖葫芦店,与大家分享这家在北京颇有名气的传统小吃。看来一时写不了,只好待有空再聊。

过了两天,我在晚上用微信采访了该店客服,方得知这竟是一位来京创业闯荡的东北青年人安某所开,开业三年已发展了四家连锁店。听后我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到北京来闯荡的青年人不少,被称之北漂一族,有许许多多大学本科毕业生都没能在北京扎下根来,而一个东北打工者在向他舅舅学了熬制糖葫芦的制作手艺就来北漂,竟然能创业成功,在三年内连开潘家园、酒仙桥、西坝河、枣园、亿潼隆五家连锁店,不仅在北京立足,扎下了根,还小有了名气。

由东北一位给人打工干活的打工仔,摇身脱变羽化成一位实体连锁店小老板,这在北京实属不易。问起个中有什么诀窍,女客服介绍说:“首先我们在选材上十分认真,通过不断的选择、品尝,尽可能选择出果肉细腻、果实鲜红、酸中甘甜、品质上乘的果品,选择进这些口感最好,品相最佳的食材,制作出来的冰糖葫芦自然事半功倍。其次在加工方面,秉承健康、无化学添加剂的原则,人工熬制糖稀的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延长糖化的添加剂,把握熬糖火候与浇糖的时机十分的关键,糖稀了、干了、燋了都不行。火候不到容易发粘,吃时会粘牙;而火候太大,不仅颜色重且吃起来发苦。熬稠了蘸不起来,熬稀了挂不住。其三是从顾客的反映评价中,不断改进提升,虽然每人的口味不同,但我们尽最大努力做到服务好每一位顾客,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使顾客满意,以赢得较好的口碑。”女客服还谦虚的补充道:“我们做的还是不够好,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我得知客服原来是老板娘,安某是她的丈夫,她怀孕还有二十天即将临盆,仍在坚持着为丈夫打理着店中事务。公婆年龄比较大了,但也从辽宁沈阳赶来京城,帮着儿子、媳妇料理店中生意。她自己的爸妈在老家也有店要照看,分不出身来京陪伴照顾她,她也只能这样拼搏着。我得知后有些忐忑不安,连声道歉采访打扰了她的休息,不知其情,请予谅解。

一番交谈我也明白了,除了她介绍的几点外,她家的冰糖葫芦能在京城信远斋、九龙斋不老泉等百年老字号的压力下与同行的竞争中站稳立足,脱颕而出,大众点评良好,还在于他们的辛勤地吃苦拼搏,在于他们的认真做人做事,在于他们对顾客热忱的优质服务,在于他们对生活美好的期盼与追求!

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 疫情下,不论在哪个城市里谋生,不论是给人打工,还是做小本生意给自己打工,生活过得都十分不易。我们退休了,每个月固定领着万元的养老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真该知足了!

老北京的冰糖葫芦那又酸又甜,酸甜交织的口味儿,何尝不是人生经历中有酸有甜的交响曲!


【补记:关于冰糖葫芦的传说】

冰糖葫芦原本是一种药膳。据文献记载:在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赵惇最宠爱的黄贵妃患了一种怪病。每日茶饭不思,口舌生烟,不久就身形憔悴,面如枯槁。宋光宗看到之后十分心疼。宫中的御医也找不出病症所在。为了能够治好黄贵妃的病,宋光宗贴出了皇榜。

一天,一个江湖郎中看到了这个皇榜,就进宫去给黄贵妃诊脉了,看过之后,郎中开出了一个药方:用冰糖煎熬山植(山楂),每顿饭前吃5~10颗,半月即可痊愈。看到郎中开的药方,御医们都不以为然,贵妃吃了这么多名贵药材都不见好转,一个冰糖熬山楂能有多大效果?宋光宗看到药方之后认为山楂也吃不坏人,不妨一试,于是就让人每日给皇贵妃用冰糖熬山楂。不到半个月,黄贵妃的脸色果然红润了起来,宋光宗十分高兴,重赏了那个郎中。

后来,这个药方传到了民间,人们因糖稀的山楂吃起来不太方便,就用木签把它穿了起来。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冰糖葫芦。

自动草稿

萧伯秦

祁柏(萧伯秦)1953年出生,南京人。1970年工作,1975——1983分别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学习哲学、汉语言文学。长期从事宣传、教育工作,曾任报社主编、学校校长。

自动草稿

免费领取养生资源、小吃配方,添加 微信:1670341237  备注:69养生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5971625@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75971625.com/11017.html